产业创新网 产业创新工作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众创空间 >> 创业就业
四川成都:人才政策“组合拳”助跑“蓉漂”创新创业
0
发布时间:2017-11-21 浏览数:1103 来源:人民网

  9月11日,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技术部总经理朱正鹏从北京返回成都。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他看到四川省招才引智的广告牌,不由回想起前几日在深圳也看到过类似的广告。

  “在别的城市看到成都的宣传广告,特别亲切,忍不住多看两眼。”

  5年前,朱正鹏为了爱人放弃“北漂”,来到成都。如今,朱正鹏在成都找到了归属感。“成都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让我切身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人才的礼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强市,成都在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以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出台人才新政。2017年7月19日,成都“产业新政50条”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即“成都人才新政12条”)新闻发布会举行。这项新的人才政策,提出了给予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扶持、鼓励青年人才来蓉落户、发放人才绿卡等12条实实在在的人才红利,被称为“史上最强人才新政”。

  全力打造人才“新磁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成都的真情实意跃然纸上。

  关爱青年才俊 政府为其搭建人生舞台

  今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成都市提前71秒、甘肃陇南市提前19秒收到地震预警,包括汶川电视台在内的媒体、“四川科技”等近20个政务微博发布了地震预警信息。

  此次地震预警的“功臣”——被网友称为“地震逃生必备保命”软件的“地震预警”及其预警系统,正是由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四川省地震预警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博士带领团队研发的。

  “科学需要有试验的地方,当时只有余震区可以提供。而企业选择落户成都主要是出于人才方面的考虑,成都有很多大学,能为我们团队组建提供便利。”9年前,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正在奥地利科学院从事理论物理博士后工作的王暾看到地震造成的惨重伤亡,毅然回国、回乡研究地震预警技术。

  回蓉创业9年,王暾坦言,创业之始,他所筹办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在人才、资金、技术创新方面都遭遇过挫折。研究中时常会遇到技术瓶颈,困难异常地多,也有团队成员因此选择离开。但是,在成都高新区、成都市、四川省和国家的支持下,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全国31个省份的市、县地震部门合作建设了地震预警网,并成功预警我国的破坏性地震近40次。

  “成都高新区作为企业的落户地,多年来一直是我们的‘娘家人’,从个人生活到企业发展,所有的服务都非常到位。”最让王暾赞不绝口的,是政府施行的“一企一策”。在成都,很多人才和创新企业的发展都得益于这项政策。

  “高精尖人才最大的特点是特殊性非常强。如果思想不开明的话,就会徘徊于支持一家企业还是支持整个行业的困惑,有各种各样的顾虑。但高精尖人才往往就独有这么一家,如果没有足够的自信以及足够的服务的态度,政府就难以有效地支持某一特定的企业。所以我觉得,成都做得最好的就是‘一企一策’。”王暾如是说。

  王暾告诉记者,几年下来,他感受到成都越来越重视人才,政策、服务细化到了吸引人才、培育人才、扶持人才的各个环节,这使得成都创新的氛围浓厚,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而新出台的“成都人才新政12条”,既解决了人才的后顾之忧,又做好了科研成果转化的延伸性支持,实在难能可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王暾说,“成都就是这么做的。成都已经为我们搭建了人生出彩的舞台,我对在这里的发展充满信心。”

  人人尽展其才 “蓉漂”生机无限

  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据《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成都已成为海归就业创业最爱城市第三位,仅次于北京与上海。事实上,如今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成都正成为国内外众多青年人才首选的热点城市之一,“蓉漂”一词渐成时代风尚。

  “当前,国家级天府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内陆自贸区等重大改革创新机遇在成都叠加,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才来蓉创业就业,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谈及成都的人才环境,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杨阳这样说道。

  在国外留学多年的杨阳,很早以前就有回国意向,但却不知该去哪个城市。直到3年前,杨阳的老师在成都组建了科研团队,他才选择来到这里。

  “当时也了解过很多高校,还是觉得团队理念的契合对以后的发展和科研有很大帮助。在电子科大工作后,我申请了电子科大的‘百人计划’。一年后又尝试申请了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在学校的支持下入选了。”杨阳决定留在成都,不仅因为电子科大对青年人才支持力度非常大,成都在科研方面的活力也给了他很大信心。“现在,成都IT行业有很多自主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得到转化,本地孵化出很多高水平的公司,也慢慢涌现出一些‘独角兽’公司。”

  在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成都达信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芶富均看来,成都的人才环境给了他满满正能量。

  “成都是一座很包容的城市,不仅体现在政府方面,更重要的是整个城市的文化都很包容。我创业初期遭遇过失败,可家人、团队以及良好的政策支持从来没有离开过我。”芶富均颇有感触地说。

  芶富均和杨阳一样有着多年的国外留学经历,对于究竟要不要回国他也曾犹豫不决。

  “2006年,我的荷兰老板曾劝我说,从老板的角度,希望我继续留在他那里工作,可从朋友的角度,他建议我回国。”说到这里,芶富均语气中多了一丝自豪,“我荷兰老板的公司现在也在双流。”

  成都为各类人才提供交流合作、共享发展的平台,提供分享商业资讯、共商协同的发展机遇,让芶富均觉得在这里创业很“安逸”。比如成都双流区委组织的高层次人才疗养活动,不仅为人才提供了疗养身心的机会,更为人才搭建了相互交流平台。芶富均说:“平时专家人才都很忙,相互联系交流的机会不多。疗养休假活动为我们创造了难得的交流机会,也让企业找到了合作可能。”

  自从成为“蓉漂”后,杨阳每次向朋友介绍成都时都非常自豪和骄傲。他说,这些年来,每一位被他邀请来蓉的朋友,走的时候都跟他说,“成都原来这么好。”

  汇聚天下英才 外籍友人视蓉城为故乡

  每天,当蓉城的上班族坐地铁、赶公交,进超市、逛公园,接送孩子上下学时,这座城市还有万余名外国人以同样的节奏做着同样的事。他们就是驻蓉领馆、国际机构、跨国公司、国际学校的工作人员。

  如何让众多外籍人士在成都安心工作和生活?

  “在成都的国际酒店中,我们这里居住的外籍人士最多,在这里入住的世界500强高管也是最多的。”成都仁恒辉盛阁国际公寓的总经理王金德“蓉漂”已经6年,他告诉记者,除了居住服务外,他们还会为入住的外籍人士推荐成都的美食、美景,“甚至包括国际学校的相关信息,以及最新的成都为外籍人才提供的出入境便利措施等信息。”

  便利的外籍人才服务,在成都锦江区双桂路街道牛沙路社区也充分体现。

  牛沙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门口,有一个雕塑十分引人注目。雕塑主体有金沙太阳神鸟元素组合成的“家”的英文单词,旁边则是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这便是“外籍人士之家”,一个让外国友人零距离接触中国文化、感受成都风土人情的地方,也是他们在这里的一个共同的“家”。

  2016年初,成都市启动外籍人士“家在成都”工程。一年多来,作为工程的一个重要项目,“外籍人士之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传递爱与友谊,增强外籍人士对成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虽然社区大妈们不懂英语,但与外国朋友一起包粽子、绣荷包,从肢体和表情,就可以感觉得到他们在成都很快乐。”牛沙社区书记郭超说。

  随着“家在成都”工程的深入推进,一大批直接对应外籍人士实际需求的务实举措相继落实。

  “社区服务中心有一个专门为外籍人士提供‘出入境服务’和‘流动人口’申报的窗口,可以为锦江区外籍人士办理境外人员住宿登记、受理签证证件业务申请、提供签证到期提醒服务、通报辖区涉外治安警情,还为外籍人士提供各类出入境证件、签证证件、72小时过境免签等涉外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郭超说,这样是为了促进外籍人士的社会融入,让他们在成都的工作生活更便利。

  据2016年6月发起的“家在成都”外籍人士生活大调查结果显示:外籍人士对成都的整体满意率超过80%,96.0%的被访者认为成都的生活舒适便利。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成都对外籍人才的呵护,无不体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精神。

  7月2日,成都市召开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指出,“成都要形成尊重人才、崇尚创新、支持创业的时代风尚,要让千千万万的青年学子慕名而来,在成都求学、创业、扎根,成为一名新成都人;要让千千万万企业家放心投资创业,以成都为人生福地、安居乐土;要让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成就梦想、建功立业;要让每一位来蓉创新创业、投资兴业的新成都人,受到社会尊重、得到城市礼遇。”

  梧桐茂兮,凤凰来栖。先落户后就业、人才绿卡、人力资源保障等系列暖政,刺激着每一位“蓉漂”和将要成为“蓉漂”者的心脏,吸引他们扎根成都、融入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