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网 产业创新工作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动态 >> 创新资讯
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国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历史性转变
0
发布时间:2022-06-17 浏览数:836 来源:科技日报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007万公顷。

  2022年6月17日是第2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国际主题是“携手抗旱 共同成长”,我国主题是“携手防治荒漠化 共建命运共同体”。

  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我国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工作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目前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土地面积以年均2424平方公里、1980平方公里、3860平方公里的速度持续缩减,沙区和岩溶地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曾经的荒漠化边缘城市实现了华丽转身

  在我国北方,今年春季沙尘却比往年偏少。根据2000至2021年统计显示,今年同期的沙尘过程较往年同期明显偏少。从更长的历史时期来看,我国持之以恒的治沙绿化行动,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合力推动下取得了显著成效,连续多年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率先实现联合国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

  在北京,曾经的荒漠化边缘城市实现了华丽转身,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的壮美画卷正在京华大地徐徐展开。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的林木覆盖率仅有1.3%。五十年代全市年均沙尘天气达26天。‘每当风沙起,处处毁庄稼’和‘白天二两土,晚上还要补’这样的顺口溜,正是彼时北京生态的真实写照。”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胡俊说。

  面对着脆弱的绿化家底,北京开始了植树播绿斗风沙的艰苦战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陆续开展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农田林网、重点风沙危害区绿化造林等工程,大规模防沙治沙,成效明显。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作为一项专门遏制风沙危害的国家级生态工程,于2000年6月份启动,门头沟等7个区被纳入工程范围,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综合施策斗风沙。据统计,两期工程至今已累计完成896万亩造林营林任务。从2012年开始的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突出利用废弃砂石坑、荒滩荒地造林绿化,在五大风沙危害区加大生态修复力度,营造具有防风固沙、景观游憩等多功能森林25.3万亩,使五大风沙危害区得到彻底的治理。”胡俊说。

  大片的绿色压制了肆虐的风沙,北京的沙尘天气显著减少。据北京观象台统计,上世纪50年代北京沙尘最为严重,沙尘每年多达26天。近年来这一数字更是降至3天。

  科学绿化库布其沙漠超6000多平方公里

  今年恰逢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收官之年。据2021年的统计数据,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已经由2000年的10.59%提高到18.67%,综合植被盖度由39.8%提高到45.5%;沙化土地明显减少,流动沙地面积减少了10.29万公顷,降幅达30.68%。

  横跨内蒙古、陕西的毛乌素沙地曾经“年年春夏旱,十井九口干”的恶劣生态已逐步修复。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生态工程的推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如今,毛乌素沙地80%以上的土地被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到93.24%,这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消失”。

  黄河中上游沿岸,谷雨时节,在库布其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腹地,植树扩绿正随着光伏治沙降碳而延伸,描绘着蓝绿交织、水沙和谐、乡村振兴的工笔画。

  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也是第18届库布其植树节,库布其“十四五”1亿棵碳汇林工程第二期种植正式启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在黄河流域的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的亿利治沙区域建设上百公里治沙护河碳汇林带,2021年已如期完成2000万棵种植任务,2022年将继续通过‘政策+产业+公益’的模式,实施光伏板下种植和沙漠生态种植,确保完成2000万棵种植任务。”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表示。

  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距离北京最近,很难想象30多年前库布其沙漠的沙尘暴一夜之间就可以吹到北京,曾被称作“首都上空的一盆沙”。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亿利坚持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科学治沙,34年来治理绿化库布其沙漠超过6000多平方公里,植被覆盖度达由20世纪80年代不足3%提升到53%,使京津地区沙尘天气减少了90%。

  将科学绿化要求贯穿防治、监管全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工作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不断健全法律法规,优化顶层设计,持续深化改革,加强监督考核,实施重点工程治理,强化荒漠植被保护。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长孙国吉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97.8万公顷,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60万公顷,建成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46个,新增封禁面积50万公顷,国家沙漠(石漠)公园50个,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面积分别达0.8亿公顷、1.73亿公顷,荒漠生态系统保护成效显著。

  “同时,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工作始终坚持治山、治水、治沙相配套,封山、育林、育草相结合,禁牧、休牧、轮牧相统一,统筹实施植树造林、草原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水源节水工程等各项措施,以点带面,带动沙化重点地区集中治理、规模推进,形成了工程带动、多措并举的治理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孙国吉说。

  “十四五”期间,我国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工作将如何发力?

  孙国吉谈到,“十四五”时期,将按照“全面保护、重点修复与治理”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绿,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全面保护原生荒漠生态系统和沙区现有林草植被,加大对干旱绿洲区、重要沙尘源区、严重沙化草原区、严重水土流失区的生态修复和沙化土地治理力度,将科学绿化要求贯穿防治、监管全过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同时,加强科技创新,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和机制,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大力推广成熟适用的治理技术和模式,加强对科学防治重难点问题的研究。继续深化履约和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荒漠生态治理,引导《公约》良性发展,加强与周边及‘一带一路’重点国家的荒漠化防治合作,向全球分享中国经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孙国吉说。